OpenAI发布Atlas浏览器,一文看懂AI浏览器格局

10月21日,OpenAI发布了继ChatGPT之后的又一重磅产品——Atlas浏览器,瞬间点燃全球科技圈。浏览器这扇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,自Chrome问世后已平静了十余年。如今,AI浪潮来袭,这片水域再次风起云涌。

我是胡浏览器的创始人Yitao Hu,前Google工程师,在浏览器领域深耕十余年。2023年开始创业,2024年发布了安卓版AI浏览器。今天,我想以行业参与者的身份,聊聊AI浏览器的技术本质、实现路径,以及正在形成的商业格局。

一、AI 浏览器是什么?🤔

从能力上看,要能做两件事:

  • 自动化交互:根据指令自动点击、填表、浏览网页/应用,像一位懂你意图的数字助理。
  • 内容处理:总结网页、回答问题、生成文本,让浏览器成为你的思考伙伴。

为什么大家都在做?因为它叠加了三重价值:

  • 🚪 入口优势:离用户越近,商业转化越自然。
  • 🧠 上下文理解:浏览器掌握你的行为、历史与目标,比纯聊天机器人更懂你。
  • 📊 数据通道:AI训练需要数据。公开数据见顶,私有数据是下一阶段的增量,而浏览器握着钥匙。

谁在做:

  • 巨头:Chrome、Edge、OpenAI Atlas、Perplexity Comet
  • 创业团队:包括我们在内,已公开发布的约七八家
  • 具备 AI 问答的产品:数十家

二、5条技术路线 ⚙️

所有产品都基于 Chromium 内核,但"怎么实现"差别巨大。简单来说,应用层创新,能快速落地但难有体验代差;只有触达系统层,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原生AI浏览器。

按从易到难,主要有 5 种方案:

1️⃣ 自动化脚本(CDP 驱动)

代表:OpenAI Operator、Browser Use、Browserbase

✅ 优点:开发门槛低

❌ 缺点:容易被风控识别、效率低、集成浅

2️⃣ 预制版 Chromium(Electron / Tauri)

代表:Fellou、Arc

✅ 优点:开发快

❌ 缺点:浏览器功能不完整(扩展、Cookie、历史等),体验受限

3️⃣ 浏览器插件

代表:胡浏览器插件

✅ 优点:轻量、隐私透明

❌ 缺点:宿主依赖强,速度与自动化受限

4️⃣ 改进版 Chromium

代表:Chrome、Edge、Atlas、Comet

✅ 优点:主流选择,平衡功能和开发难度

❌ 缺点:若不触底层,体验与插件无实质差别

5️⃣ 改进版 ChromiumOS

代表:胡浏览器

✅ 优点:系统级集成、跨端一致、高效且抗风控

❌ 缺点:开发极难,需要长期深耕内核

浅层封装方案的结构性问题

  • 🚨 登录与风控:自动化痕迹明显,频繁验证、反复登录,体验割裂。想象一下,每次让AI帮你操作都要重新登录,这样的产品很难成为日常工具。
  • 📱 移动端受限:不动系统层,很难在移动端实现稳定自动化。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移动端AI浏览器寥寥无几。
  • 🐌 速度与准确性:拿不到结构化数据,只能通过视觉识别"慢操作"。实测中,完成一个简单的表单填写任务,基于CDP的方案平均需要15-30秒,而系统层方案可以压缩到3-5秒。
  • 💸 成本高企:上下文冗余与试错操作推高 token 成本。每次操作可能消耗数万token,规模化后成本压力巨大。

三、为什么“改内核”这么难?⛰️

判断是否真正懂浏览器,有三问:

  • 做过浏览器吗?
  • 做过浏览器内核吗?
  • 写过 C++ 吗?

能对这三问都回答“是”的工程师,全球不超过一万人,且往往只负责内核中极少数模块。要做架构级演进,需要对大量模块有长期积累。也因此,过去十年里即便是谷歌、微软,也鲜有内核层面的重大突破。OpenAI 招募了Chrome的顶尖架构师,但目前发布的产品仍主要停留在侧边栏界面和交互层。而我们虽然是小团队,也有勇气在这一领域和巨头们同台竞技。

四、我们的选择和原因 🚀

2023年,我们系统性地测试了不同技术路线后发现:

  1. 让AI"点点点"在技术上并不难,市场上已有多种成熟方案
  2. 自动化在重复性、批量处理场景下确实能提升效率
  3. 但所有应用层方案都面临相似的天花板:抗风控能力弱、速度慢、成本高,难以成为用户的日常工具

因此,我们选择从系统层入手,为AI打造真正的操作系统。

为什么先做安卓?📱

  • 技术制高点:开发过浏览器就知道,能编译出原生安卓浏览器,随时都能编译出桌面和 iOS 版本;反之则需要放弃 90% 的代码和功能。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移动端浏览器功能很弱。
  • 系统级连通:和用Java或者Swift写出的其他移动端 App 不同,原生浏览器可以通过 C++ 代码贯穿安卓系统,同时自动化移动应用、网页应用、浏览器插件与自动化脚本四大生态,实现协同,价值大于单纯的网页自动化。
  • 巨大的市场:安卓在全球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,商业空间足够广阔。

桌面与iOS策略

  • 桌面端:我们为桌面用户提供了胡浏览器插件。它完全开源,代码和网络请求透明可查,不采集任何个人数据。你甚至可以接入自己的模型,实现完全本地化的 AI 工作流,兼顾方便与隐私。
  • iOS 端:生态封闭,自动化接口敏感,苹果政策风险高。在资源有限的初期,我们选择暂缓。

五、商业格局:差异化竞争正在形成💼

AI浏览器的商业模式以订阅+广告为主,数据服务为辅。从目前的市场动态看:

  • 巨头依托生态优势,将AI浏览器作为现有产品的增值服务,通过用户规模摊薄成本
  • 创业公司需要在细分场景或技术路线上形成差异化

当前桌面端竞争最为激烈,但生态正在分化:

运行环境维度:桌面、移动端、云端各有侧重,移动端因技术门槛高竞争相对缓和

客户类型维度:To C侧重易用性,To B侧重定制化,To Dev侧重开放性,各有不同的护城河

生态协同维度:与模型厂商的能力整合、与硬件厂商的深度适配,都是潜在的差异化路径

市场机会:全球浏览器市场规模超过50亿用户,即使AI浏览器只占据5-10%的份额,也可能是一个千亿级市场。关键是谁能率先跨越"可用"到"好用"的鸿沟。

六、隐私与控制权:需要回答的问题 🔐

当用户将"操作权"交给AI,也意味着让渡了部分控制权。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些值得警惕的趋势:

  • 🌍 地域限制:屏蔽特定 IP/站点
  • ✂️ 内容审查:自动过滤"敏感请求",标准不透明
  • 🔗 服务捆绑:以"AI 推荐"之名,实为商业优先级
  • 📊 数据搜集:以"更好体验"为由要求上传历史与操作数据

由此带来几个核心矛盾:

  • ⚖️ 全自动Agent的风险呈现方式
  • ✋ 支付/删除/发布等敏感操作的确认边界
  • 🔒 隐私与效能的权衡(更智能 vs 更隐私)
  • 💰 以数据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与长期用户信任之间的取舍
  • 🎯 AI决策权上升后的责任划分

写在最后✨

AI 浏览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真正的考验在于从"能用"迈向"好用",从应用层走向系统层。让AI与系统深度融合,真正成为用户日常离不开的工具。这需要时间、技术积累,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。
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,欢迎点赞、转发、关注。一起见证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。🌊

了解更多:https://hubrowser.com/zh/